培養孩子尊重生命的態度(上) 《娜 米和可愛的動物們》  如果有一天,你家的孩子也和《娜米和可愛的動物們》書裡的小女孩娜米一樣,仰著頭、殷切期盼的問你:「如果有一隻動物住在家裡,是不是會很有趣?我可以養一隻動物嗎?」你會怎麼回答呢?   在 《娜米和可愛的動物們》這本書當中,只見娜米的媽媽回答:「可以啊,不過我們家很小,所以得要選一隻不會太高的動物才行。」娜米先後選了她覺得溫和又友善的灰熊、非常瘦的老老虎,或是駝峰很小的駱駝……最後,媽媽才忍不住搖搖頭說:「那些動物都太大啦,你能不能想一個剛剛好的,又小又溫和,不會太胖也不會太高的動物呢?」結果,猜猜看娜米最後找到什麼寵物?  這雖然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,但是娜米的媽媽所用的方法卻是比虎媽還要厲害喔!怎麼說呢?你是否曾經想過,當孩子很想要某個東西時,是怎樣的情形?有人形容,當孩子很想要某個東西時,他是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想要那個東西。此時,當你斷然說出「不行」的時候,孩子就像無法踩煞車的車子,一股腦的猛然撞上一面牆。尤其對年幼的孩子來說,「暫緩需求的能力」是隨著「抽象思考的能力」逐漸發展的,一般要到七歲以後才會發展成熟。
然而有時候接納孩子的需求,並不表示要全然滿足。就像《娜米和可愛的動物們》一書中,娜米的媽媽不但接納納米想養動物的需求,認真聆聽娜米各種有關寵物的想像,還順勢引導給了娜米一個小小限制,所以最後在這個小小的限制下,滿足了娜米的需求,也讓娜米「自己」找到了一個想要養的動物。 閱讀繪本培養同理心 《富 貓,窮貓》  善用兒童繪本,爸爸媽媽不僅能從中理解孩子的感受,更能帶著孩子一起理解他人的感受。在《富貓,窮貓》這本圖畫書中,「走開」是一隻流浪貓,大家都知道「走開」的名字,每當看到她走過來的時候,人們總是說「走開!走開!」她不像有些貓能夠住在房子裡,能夠伸懶腰的地方都是她的家。 有些貓能夠坐在大窗子前往外看、聞玫瑰花香,然後在鵝絨枕頭上睡覺。「走開」的枕頭則是街道上粗糙的鵝卵石;有些貓一輩子遇到的都是快樂、友善的臉。「走開」到處在尋找一張友善的臉;有些貓喜歡讓人摸牠們的耳朵,也喜歡別人輕輕的替牠們抓背。「走開」也會喜歡,但她卻只能靠著電線桿幫自己抓背;天氣不好的時候,有些貓就被包得緊緊的。光是看到這些貓,「走開」就會忌妒得滿臉發綠;有些貓,就算只是打一個噴嚏,就會被放到床上去,還被逼著用力吸蒸氣,牠們會收到好幾百張慰問卡。「走開」卻連一句「保重」都聽不到。   作者伯納•韋柏擅用對比的方式來突顯富貓、窮貓的不同。故事主角是貓,但也彷彿是世界的縮影,讓人不由得跟隨故事情景,心頭微微顫動著,關心起「走開」這隻貓,究竟會有怎樣的故事結尾。閱讀之餘,惻隱之心油然而生!  好在故事最後,伯納•韋柏幫「走開」安排了一個好運的情節。有一天,「走開」在市場遇到一對母女,他們把「走開」帶回家,給她晚餐、給她床和枕頭,他們還替她取了一個名字,他們叫她關德琳。這個看似HappyEnding的結局,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是開心的,但如果是年紀大一點的孩子,或許爸爸媽媽還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思考:明明是同一隻貓,為什麼前後的生活會有這麼大的分別?我們又該用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不是我們寵物的動物呢?
此外,大人們也要進一步思考:很多時候,我們對待人也是如此。也許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疼愛有加,不捨責罵,卻會因為某些緣故,大聲喝斥不是我們的孩子;有時候,我們為了爭取自己孩子的利益,卻不惜犧牲其他孩子的利益。這些或許都是人之常情,因緣不同親疏有別,但我們如果能有些微少許的惻隱之心,會不會讓這些「別人的孩子」也可以不是「走開」,而是關德琳呢?!更重要的是,當我們這麼做的同時,孩子才能真正的從我們的言行舉止中學到如何善待別人,乃至於珍視敬重萬事萬物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