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周到了播放《波城杏話》的時段,交誼廳就變得人山人海,人聲鼎沸,吵得不得了……
陪丈母娘看本土劇
陪丈母娘看了五分鐘的本土劇……劇中女主角住院,看起來美美的,臉上的濃妝還在,另一個女生來看她,這時護理師也進來了,說要打點滴。「護士小姐,請幫她打營養針。」「免啦,不需要。」女主角說。「不要緊啦,注營養針,好得比較快。」女生轉頭對護理師說:「請幫她打營養針!」「好,我請醫師開。」這時我心想:什麼營養針?健保會付嗎?怎麼沒簽自費同意書?護理師怎麼那麼聽探病家屬(沒看前後關係,不知是家屬還是朋友?老婆大人跟我說那是女主角丈夫的小三)的胡亂order?醫師就這樣聽家屬的話嗎?還有,什麼護士小姐,要說護理師!接著就是女主角的父母來探病,問起病人的病情。「這次住院是什麼問題呢?」「沒有什麼啦,醫師說是太累了,休息幾天就會好。」這是什麼診斷,還不趕快出院,輕症住院,健保一定核刪……陪著看了不到五分鐘,我就趕快落跑,免得丈母娘受不了我的碎碎念,把我轟出家門。後來,老婆大人告訴我之後的劇情:營養針被動了手腳加了料,至於加了什麼料呢,要第二天才知道。我在台北榮總當住院醫師時,外科醫師兩天一班,內科醫師三天一班,大多數的醫師都住在醫院的單身宿舍裡,那時沒有網路,交誼廳擺著電視,平常也都空空蕩蕩的,醫師們要麼在病房打病歷做些文書工作,要麼就是躲在自己宿舍中K書。但每周到了電視播放《波城杏話》的時段,交誼廳就變得人山人海,人聲鼎沸,吵得不得了。記得這個影集是在平常日子的半夜放映,大家第二天早上七點或七點半都還得參加晨會,可是當每周一次的影集時間一到,還是有許多人不睡覺,不熬夜看完不罷休。隨著電視的情節,各科醫師開始討論,常常內科醫師會先發砲,挑剔劇中的診斷過程,外科醫師對於治療也有些不滿,接著精神科醫師發表評論,各科都有意見,變成了一個真正的「全院病歷討論會」,比老師們在正式會議中的討論還要熱烈、精采。
劇集也能做衛教
醫療,是電視劇很喜歡出現的題材,有的劇集非常講究細節,有的就比較隨便。台灣公視的《麻醉風暴》被許多醫師推崇,美國的《豪斯醫生》、日本的《醫龍》、《派遣女醫》等,雖然許多地方不盡合理,但還是醫師們愛看的影集。幾年前,德國有個病人得到了心臟衰竭、發燒、失明、失聰、淋巴結腫大的怪病,許多醫師都診斷不出來,後來輾轉到了一位謝佛醫師的手上,這位醫師看過《豪斯醫生》中相關情節,很快就有了診斷。原來,病人是對骨科開刀植入的鈷金屬過敏,把植入物換掉以後,病就好了。這位醫師還用德文寫了一本《豪斯診斷學》的書,教醫師如何運用影集的內容,來幫助臨床診斷。其他有許多影片也同樣講究,在英國BBC的法律影集《皇家律師》中,出現了攝護腺癌的情節,製作單位就在片尾打上了「有關攝護腺癌的細節,請撥打電話BBC action line 08000 566 065」等等字樣,讓我對他們嚴謹態度欽佩不已。但也有些劇集沒那麼講究,拿胸部X光片來說好了,不管是國內國外,方向放對的是鳳毛麟角;在日本醫學劇《派遣女醫》,手術中推了X光機過來做氣球擴張術,但所有人都沒有穿鉛衣做防護;韓劇《法庭女王》中,病人要拔管安樂死的時候,竟然只是把氧氣面罩給移除;台劇呢,則是醫生看著胸腹部的電腦斷層片,判定病人是腦出血……也許電視電影,並不需要那麼講究,但是從中間,我們可以知道製作單位的人文素養、醫療知識是否淵博正確。這些劇集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衛教平台,如果做得好,在不知不覺中,民眾就能獲得正確的醫療知識,反之,萬一傳播了錯誤的觀念,影響可就太深遠了,豈可不慎乎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