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迪士尼經典動畫美女與野獸《Beauty and the Beast》真人版電影即將上映,電影當中找來公開同志身份的Luke Evans飾演意圖要解救Belle的Gaston外,電影中特地安排一個愛慕Gaston的同志角色LeFou(此角色由在冰雪奇緣中替Olaf配音的Josh Gad飾演),導演是公開出櫃多年的Bill Condon,更別提劇中還有一位自嘲自己演了近一輩子異性戀的Ian McKellen。 這些資訊揭露至此,不僅台灣的護家盟看不下去,揚言抵制這部電影之外,國外甚至有個三個孩子的媽寫了封公開信要求迪士尼修改設定,不然將無限期抵制將迪士尼樂園安排至旅遊行程:「當你們修改完,我很樂意再次光臨迪士尼樂園。」 迪士尼照辦的機率微乎其微,但若我們再深入探討下去,其實美女與野獸這部動畫本身充滿著更濃厚的哀傷同志故事,我想護家盟更有理由抵制這部電影了。 在1990年代,迪士尼影業憑藉著小美人魚的推出,重新挽回在這之前他們動畫長片評價低落的聲譽,甚至是迪士尼文藝復興的濫觴,除了動畫本身的故事性外,音樂與歌曲皆是成功的不可或缺因素。 這幾部動畫的譜曲者是Alan Menken,這次重新推出的真人版電影他仍依舊操刀配樂(2017年版的Mrs. Potts所唱的Beauty and the Beast在開始跳舞的段落Alan Menken把原本四拍改成三拍,更貼近圓舞曲的拍子,有興趣者可以聆聽下方片段,很明顯可聽到從1:00之後曲風開始轉折)。 這些經典歌曲的作詞者是Howard Ashman,早在1991年過世的他無緣見到美女與野獸動畫版的巨大成功,但我想這部電影會對後世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他應該有料想到——在離世前,這部動畫的製作人Don Hahn說了 “The film would be a great success. Who’d have thought it?”(這部電影會賣座。誰曾想過呢?) 這時Howard Ashman已經因AIDS的併發症,躺在紐約曼哈頓的St. Vincent醫院病床裡,用著氣若微絲的聲音說著: “I would.”(我曾。) 在那個雞尾酒療法尚未被發明的年代,醫護人員面對hiv這個疾病幾乎是兵敗如山倒,其中之一是Queen的主唱Freddie Mercury,在他向世人公開坦承他有hiv過沒多久就因為AIDS的併發症而逝世,即便大家開始重視這個議題,科研投入無數經費試圖找出抵抗的方法。但直到1995年,華裔科學家何大一研發出雞尾酒療法暫時作為防禦的策略:降低先前藥物所帶來的嚴重副作用。時至今日,許多防疫學者仍舊在尋找根治hiv的可能性——即使微乎其微,但大家都在努力著。 Howard Ashman在1988年確診為hiv陽性,那時他正投入製作小美人魚的製作,寫了一首經典卻差點被製作人因為試片反應不佳而刪掉的Part of Your World,美人魚Ariel迫切唱著想要雙腳的心聲:
What would I give if I could live Outta these waters? What would I pay to spend a day Warm on the sand? 要在海底世界外生存我得放棄什麼呢? 要在沙灘上玩上一天我得付出什麼呢?
現在聽來,也許是Howard Ashman藉由這首歌表達他除了想從男同性戀者這個桎梏中逃脫外,也想從疾病所帶給他的恐懼中解脫,彼時,hiv與不治之症不偏不倚的劃上等號,確診為hiv陽性的他,離死亡是如此的接近。 隨著小美人魚電影版的成功,迪士尼開始進行美女與野獸的計畫,在小美人魚中合作無間的Alan MenKen與Howard Ashman再次搭檔,但這次,他們的壓力不單是來自電影本身,多了疾病這個不速之客,隨著Howard Ashman病況的惡化,迪士尼的畫師甚至得到醫院與Howard Ashman開會商討電影事宜,到後期,他不僅虛弱無法說話,體重僅剩80磅,視力也消失。 他甚至連這部動畫最終完成版都沒看過, 在1991年的三月14日,溘然長逝,年僅40歲。 在1991年電影版,所有工作人員的字幕跑完後,這些曾經與Howard Ashman共事過的夥伴們特地寫了一段文字紀念Howard Ashman:
致我們的朋友, Howard, 他給了美人魚歌聲, 以及一頭巨獸的靈魂, 我們將永遠感激。 Howard Ashman 1950–1991
而Howard在離世前,他也在1992年上映的電影阿拉丁參與製作,當時他寫下了這首Proud of Your Boy
Mom, I will try to Try hard to make you Proud of your boy 母親啊,我盡我所能試著要讓你替我感到驕傲
這首歌還是在1992年上映的電影裡被刪除了,但在2011年改編成舞台劇的版本裡又重新被加回來,雖說是唱給主角未知的母親,但未嘗不也是Howard心聲的宣洩呢? 若把疾病代換成一頭巨獸:疾病的污名化、眾人對感染者道德上的指責,讓他們無法公然地活在眾人眼光底下,是的,就是這樣的巨獸。在電影的最後,這頭巨獸死去,因為真愛而得以復生,並且搖身一變成了極具魅力的王子。 但現實生活呢?事實上,在2017年的現代社會,這些感染者仍舊面對不被諒解與強印上的污名化,一頭頭巨獸就此與這些感染者們共存,童話故事仍舊是童話故事。 →原文網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