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新竹縣竹北市東興圳有260多年歷史,縣府續爭取經費修復。 |
|
|
新竹縣竹北市高鐵特區高樓林立,一條小水圳貫穿蜿蜒,全長約5公里,雖早已失去灌溉功能,有260多年歷史的她卻是在地居民的記憶河流,居民期待這條「藍帶」沿線結合綠帶妥善保存,成為「水岸復興」的最美地景。竹北市的土牛溝是早年平埔族與漢人的分界溝渠,其中水汴頭是六張犁圳(又稱東興圳)的重要分水汴,縣府文化局追古溯源,發現開鑿六張犁圳的林先坤大約1752年來台,從清朝至今超過260年,全盛時期的農田灌溉面積達300多公頃,這裡也被譽為「新竹米倉」。看似平凡無奇的小水溝,歷經兩百多年,至今仍水流潺潺,5公里長的水路分流為十五朗圳、低圳、高圳,它曾見證過六家的阡陌縱橫轉為高樓林立,是舊時代居民的生命泉源,更是現代城市中的親水綠廊帶。其中一小段經縣府整理,成為附近居民散步休閒的最佳去處。東平里長林顥峰說,六家一帶曾是「穀倉」,到處都是農田,水圳密布,農民靠這條水灌溉,但誰也沒料到時代變遷,現在已變成高地價區,農田沒了,大樓林立,目前僅剩一條彎彎細流;按現今公告地價,這條水圳身價起碼3億元起跳。「這裡的一切要全力保留!」番仔寮68歲老住戶劉興煥說,小時候在圳溝裡玩水,是充滿兒時快樂回憶的地方,更是沿岸居民挑水飲用、洗衣之處,但如今全變了樣,水圳有些部分還加鋪水泥不透水,周遭都是高聳大樓,雖然水圳身價不凡,但在土身土長的當地人眼中,卻是無價之寶。東興圳曾在1964年遭受葛樂禮颱風摧殘,六家庄居民搶修灌溉水圳的畫面有黑白老舊照片留下紀錄,半個世紀後,在地人發起護水圳行動,在5年前齊心恢復水圳舊風貌。有居民說,維護水圳的行動會持續下去,雖然回不去當年的模樣,卻可用生態手法再造景觀,帶動新竹的水岸復興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