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李開復:缺乏人才、市場,台灣恐難立足AI時代
|
作者:林玲瑩 攝影:關立衡
|
「十年後,50%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!」近來,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常常這樣與人分享。33歲成為蘋果最年輕的副總裁,不到40歲就任職微軟全球副總裁,李開復從學生時期就研究過AI。2009年離開Google成立創新工場,至今投資培育近300家科技創業公司,總估值超過20億美元。
|
如今,他的關注重點來到了人工智慧。自從去年3月AlphaGo大勝棋王李世 後,李開復觀察,相關產業應用已趨於成熟,十年內人工智慧將取代現有工作,不分藍白領,如護士、記者、會計、教師、銀行職員、工廠作業員、保全等都岌岌可危。
2017年伊始,李開復以行動證明他對這波趨勢深具信心。先是創新工場宣布投資AI生態系,高達50%的投資將投注在此,已陸續投資金融、無人駕駛及人臉辨識等30多家新創公司。
他並招攬全球AI人才,成立「人工智慧工程院」,延攬曾參與研發桌面搜索、Google拼音輸入法的Google前工程師王詠剛,及資深全端開發者(Full-Stack Developer)、微軟研究院主管研究員王嘉平等兩位頂尖人才擔任副院長。
在《創新工場人工智慧戰略白皮書》發表會上,李開復評論:「AI創業,現在是科學家的天下,之後是數學家的天下,將來是普通人的天下。」他建議,就讀電機、數學、應用數學、統計等科系的學生,加強電腦能力,就可以儘早卡位。
相較美、中,在人工智慧浪潮中搶占先機,台灣從PC時代累積的硬體優勢已不復見。李開復直言,除了台積電、鴻海等大公司保有競爭力,台灣尚缺軟體、軟硬整合人才及市場,恐怕難以在這波浪潮中找到立錐之地。
當過往成為昔日黃花、金飯碗被機器人端走,人類史上最大的失業潮即將來襲,台灣該怎麼應對?台灣的人才又該如何?以下是《遠見》專訪精華:
《遠見》問(以下簡稱問):您為何如此看好AI?台灣在這波浪潮中有何機會? 李開復答(以下簡稱答):人工智慧無疑是人類最重要的一次技術革命,十年間,機器可做人類現在50%的工作,包括所有企業,沒有一個躲得過。
硬體重要性 逐年下降中
像人工智慧要對接硬體,台積電把硬體做得愈來愈小,IOT物物連接,鴻海生產硬體,軟硬結合,都有價值。但硬體的重要性不斷地下降,台灣在PC時代的優勢,到AI時代已不復見。
AI最大的機會在軟體跟交互應用,過去20年台灣的科技人才都投入硬體優化,所以軟體一直沒有起來。除了鴻海跟台積電,還有多少企業有機會在這波變革中扮演要角?
問:台灣人才該如何掌握這波趨勢? 答:如果你理工科很不錯,學電機、機械、數學、統計、應用數學等科系,都可以考慮進入人工智慧產業。
人工智慧和其他電腦專業很大的差別是,你不用是電腦高手,但需要是數學高手,數學系畢業,以往就業較有挑戰,但把電腦學好,就可走進AI領域。
我建議畢業後先出國念書,人工智慧已掀起了一批新興學校。先別想怎麼拯救台灣,先把自己練強!
問:過往科技優勢不復見,台灣該怎麼應對? 答:要思考當50%工作被機器取代時,人是否還有自我實現的野心?為社會奉獻的愛心?還是會沉淪在家裡戴著眼鏡、拿著社會福利,在3D世界裡找樂子?
人工智慧一方面需要偉大的企業、發明家、科學家,也需要文學家、畫家、詩人、作曲家、話劇、電影工作者等,會讓人感受幸福、開心的職業。
…想了解更多請點擊 |
 |
|